中国电影票房40%的增速 未来将是精品的天下

来源:国际财经网 | 2016-12-17 10:29:36
国际财经网 | 2016-12-17 10:29:36

 

从2010年开始,中国内地电影都在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腾飞,连续5年,电影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

2015年,《捉妖记》、《港囧》、《煎饼侠》、《夏洛特烦恼》等国产电影票房均突破10亿大关,票房总量达到440亿,同比49%的票房增量也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涨幅最高值。

很快,中国电影市场变成了全世界的淘金地,以及资本市场上绝对的宠儿。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电影娱乐业共计发生了125起并购投资案,总金额达到927亿元,是国内资本市场投资并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电影投资在业内,被看做最简单、靠谱的生意。

2016年年初,好日子还依然望不到头。开年伊始,《美人鱼》创下了33.9亿的票房奇迹,登顶中国电影5年来的单片票房冠军。第一季度,国内票房再创144.66亿元的高峰,电影从业人士兴奋地预测,2016年中国票房总量将突破600亿元。

接下来毫无征兆地,休止键被突然按下。从第二季度开始,电影票房开始一蹶不振。二季度票房收入共计10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4.6%,成为5年内单季度首次票房下滑。

到第三季度,情况仍未扭转。暑期档、中秋档、国庆档,票房变现都可谓惨淡。截至11月8日,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仅为388.6亿元。虽然年底有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张艺谋的《长城》等大片陆续上映,但名导们也并未表现出强大的票房号召能力,票房表现均不及预期——600亿元的全年票房目标基本可以确定无法完成。

现在才是真实水平

这样突如其来的票房滑坡,是周期性的跌宕,还是中国电影风光大幕已落?究其原因,当然会让许多人感到恐慌。

12月10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参加《中国企业家》主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电影市场看似下滑很大,其实今年才是真实的中国电影市场。前几年是假象,我去年就说过,只要把票房造假去掉,泡沫就戳穿了。电影连续三年40%多的增长,你觉得可能吗?经济增长6%,文化增长就算高一点,十几、二十的增长可能还是一个真实的水平。”

王健林揭开的是中国电影一直以来的“皇帝新装”。特别是近三年来,中国电影的繁荣以野蛮的生长态势为代价,呈现出泡沫化的生态。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曾透露过一项数据: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补贴”大约在40亿到50亿元,约占票房总额的10%。

过去的几年间,为了吸引更多观众进入电影院,也为了推高票房,从而在资本市场、保底发行上获得更高的估值和收益,电影制片方、发行方对票房采取了大量的“补贴营销”手段。市场随处可见9.9元不计成本的单场电影票价,将众多消费者拉入了电影院。而片方的票房补贴,又直接被计入了全年的总票房中。

这种虚假的强心剂,药效时长当然值得怀疑。3月,《叶问3》变本加厉的资本运作黑洞被揭开。这部电影首日票房对外宣称达到1.55亿元,并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就累计了7.9亿元票房。不久,网友戳破其中大量票房涉嫌超高票单价、“幽灵场”放映等注水现象。

广电总局随即介入调查,查实《叶问3》票房累计实为8800万元。快鹿集团控制人施建祥以2亿元买断《叶问3》发行权,将影片版权、票房收益打包成金融产品出售给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妄图通过高票房提升金融产品收益和二级市场的股价,进而撬动几倍于票房的收益。最终,快鹿集团倒塌,施建祥外逃加拿大。

《叶问3》事件,客观上也让“票补”、金融与电影联动运作等不规范手段逐渐退出了电影市场。证监会、广电总局相继出手调整行业乱象:11月7日,《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明令禁止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通过制造虚假交易、虚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这些都让电影的“非理性繁荣”降温,开始回归到真实增长的水平线。

观众觉醒,公司过冬

虽然眼下电影市场进入了一个规范调整的周期,但过去几年粗放发展下积累的痼疾并不能一时间就被连根拔除。

近三年来,众多资本的乱入已经绑架了影视行业,由于炒作虚高、挣钱过分容易,电影市场满溢泡沫的同时,也使市场烂片泛滥、乱象横行。

作家刘震云曾在多个场合提醒电影人将为浮躁的发展付出代价:“中国电影票房越来越高,但洒狗血的、胸大无脑、不说人话的电影居多。最近几年观众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已经不再单纯为视觉效果、全明星阵容的电影买单。”

过去几年,许多国产电影靠创意和中小制作,成功撬动了几倍、几十倍于投资收益的票房。这让电影制作方开始扎堆于题材相似的喜剧、警匪等题材电影,但由于缺乏积淀和诚意,其中大部分表现平平。国产大制作电影,又囿于保险意识,缺少进取精神,更多是在挖掘既有的IP。一时间,市场上的电影都是《盗墓笔记》、《鬼吹灯》、《封神传奇》等“旧瓶装新酒”的作品。而制作方的制作态度多是报着迅速变现、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细节上粗制滥造,情节更是经不起推敲。上映后,制作方发现,在网络传播的助力下,观众的觉醒比他们想象的更快。

不过,对待低迷,中国的反应速度总是走在世界前面。经历了第一季度打鸡血的期待,第二季度的票房滑坡,从第三季度开始,电影市场、影视制作公司就已进入主动调整、收缩防线、控制成本的周期。

上半年,华谊兄弟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0%;博纳影业暑期档的两部重点影片《封神传奇》和《危城》票房加起来也未突破5亿。9月开始,华谊兄弟在一周内连续减持了2260万股掌趣科技股票,套现1.42亿元。

光线传媒靠年初《美人鱼》的收益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机会。2016年,光线先后花费4000万控股七维科技布局VR,又豪掷48亿控股“猫眼”。年报显示,2016上半年,光线投资共计流出现金6.6亿元。2016年6月25日,光线传媒分别发行了10亿和20亿的短期和超短期票据,以此来弥补收购猫眼带来的资金缺口。

7月23日,光线传媒公告称,减持部分天神娱乐的股票,累计减持天神娱乐股份200万股,获得现金流入1.6亿元左右。王长田对外宣布,所有影视公司的从业者,都应该做好过冬准备。

暖春何时来

虽然目前看来,2016年票房显然很不理想,但许多业内人士对未来发展仍非常看好。与所有经历了过热后又暂时陷入低潮的行业类似,中国电影也正处于两极分化阶段,实力不济的制作团队和投资机构将逐渐退出市场,未来将是精品的天下。对观众来说,这次挤泡沫运动或许会让中国电影在内容层面上迎来真刀真枪的较量,这对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王健林把2016年中国电影的低迷形容为“良性的自我调整”。他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还远未到饱和状态。“未来十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会持续保持15%的增长。按照这个判断,十年后的2026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达到300亿美元,大概占到全球电影票房市场份额40%到50%的规模。”

这位已把触角伸向好莱坞的影业巨头对未来的市场仍保持着足够的乐观:“泡沫减少了,增长更可持续。大家可以在2017年年底的时候来验证我的话。”

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中国电影票房40%的增速 未来将是精品的天下